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科学技术年会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报告显示全球生态保护区目标取得重大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监测快报》2018年第23期 发布日期:2019-02-15

     2018年11月18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题为《2018年受保护地球报告:追踪全球保护区目标的进展》(ProtectedPlanet Report 2018: Tracking Progress Towards Global Targets for Protected Area)的报告显示,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5%,以及全球海洋7%以上的区域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表明全球有望实现重要的生态保护目标。报告审查了“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简称“爱知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11(保护区目标)的进展情况,该目标旨在到2020年对17%的陆地和10%的沿海和海洋区域进行有效和可靠的管理。报告认为,世界正在按计划实现“爱知目标”11的覆盖范围,并强调到2020年需要满足其他方面的进展。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陆地和海洋保护区覆盖面积稳步扩展,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5%以及全球海洋7%以上的区域受到了较好的保护,海洋保护区覆盖面积增速大于陆地。随着各国政府一致努力实施本国的承诺,海洋及陆地保护区面积均可能于2020年前达成目标。

     2、虽然各类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点区域缺乏足够的保护,但是对海岸沿线地带的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Key Biodiversity Area,KBA)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止2018年,21%的KBAs被保护区完全覆盖。平均而言,陆地、淡水和海洋的KBAs几乎各有一半位于保护区内。

     3、陆地生态保护区内有43.2%的生态区实现了陆地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7%的目标,海洋保护区有45.7%的生态区实现了海洋保护区占10%的目标。然而,境外海域以及淡水生态区保护方面尚有欠缺。

     4、有效管理的保护区普遍带来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但是,世界保护区数据库(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WDPA)中录入的全球保护区只有21743个保护区(占全球保护区总数的20%)进行过管理有效性的评估。由于缺乏系统的报告、没有一致的数据和用于评估有效性的工具的多样性有限,很难跟踪这一方面的进展。

     5、保护区的公平治理和管理是“爱知目标”11的关键要素。尽管现阶段对理解保护区公平性已经有了一些方法和框架指导,在评估落实方面尚显不足。2020年及以后,应将加强系统和站点规模的评估列为一项优先事项。

     6、保护区的连通性对于保持种群数量以及维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全球尺度的保护区连通性评估标准已经建立,并揭示全球半数的保护区目前已经连通,目前,30%的国家实现了“爱知目标”11的连通性要求。然而,由于生境不断遭到破坏和破碎化,加强保护区的连通性仍然存在重大挑战。

     7、“其他有效的地区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Measures, OECMs)的定义以及其识别的指导纲领已经被推荐纳入《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备选决议列表中。然而,全球现有的OECM基准仍待确认。

     8、将保护区纳入更广泛的陆地和海洋景观要求健全的空间规划,在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协同发展。很少有国家制定空间规划来加强整合,大多数国家也没有将相关规划纳入有关法律和政策,导致追踪这一要素的进展仍然存在困难。

该系列报告两年出版一次,旨在评估世界各地的保护区状况。报告内容基于由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s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Centre,UNEP-WCMC)和IUCN共同管理的世界保护区数据库(WDPA)中包含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