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宣传 >> 农村科普
新农经济:从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看低碳农业实践“碳中和”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8-24

      摘要: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大约为510亿吨,碳中和的目标是要把这个数字逐步降为0。碳排放源于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5方面:生产和制造、电力生产与存储、种植和养殖、交通运输和取暖和制冷。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低碳农业的推广是缓解世界资源压力、保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也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虽然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低碳农业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在发展中依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关于碳中和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碳中和;低碳农业;哈丁理论


微信图片_20210826090237.jpg


     “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不断排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这些含有碳元素的气体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元凶,为了减缓或者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变暖,有人呼吁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温室气体含碳量,要与通过绿化、技术等回收的“碳”量互相抵消,实现碳账户、碳收支平衡或者中和。

 

      地球是一个大空间,由于气候变暖,人类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等碳相关气体进入大气层,会在大气中持续存留(今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万年后仍会存留20%左右),形成一层厚厚的毯子,让地球气候提升,进而产生海平面升高,造成洪水、飓风、冰雹、疾病等大量的自然灾害,在此背景之下,“碳中和”、“碳达峰”的概念应运而生。

 

      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30-60”的“碳中和”、“碳达峰”计划,“碳达峰—碳中和”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01 碳来源: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

 


      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大约为510亿吨,碳中和的目标是要把这个数字逐步降为0。人类的“碳足迹”是极高的,总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来归纳源于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占比:[1]


  1. 生产和制造,包括水泥、钢铁、塑料等;
  2. 电力生产与存储,包括电力;
  3. 种植和养殖,包括动物、植物;
  4. 交通运输,包括飞机、汽车、货轮等;
  5. 取暖和制冷,包括供暖、冷却系统、制冷系统等;


以上方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31%、27%、19%、16%和7%。


02 碳足迹:五方面寻找碳中和目标的方法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碳足迹”寻找能够助力碳中和目标的零碳新经济。

 

       第一方面:“零碳”电力的十大举措。生产“零碳”电力(包括核裂变、核聚变、离岸风电、地热)、电力存储(电池、抽水蓄能、热能存储、廉价氢气)、其他创新(碳捕获、节电)等。

 

      第二方面:“零碳”制造的四个路径。实现所有工艺的电气化、从已经“脱碳”的电网中获得所需电力、用碳捕获装置吸收剩余排放、更加有效率的使用材料。

 

      第三方面:“零碳”种植和养殖的新方法。植物基人造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技术、生物化肥)、防止森林砍伐。

 

      第四方面:“零碳”交通运输的新改变。利用电力驱动能驱动的所有交通工具,用廉价替代燃料为其他交通工具提供动力。

 

      第五方面:“零碳”制冷和取暖的解决方案。实现电气化、发展清洁燃料和更高效利用能源。

 

      综上,探讨的“零碳”五个方面的新经济几乎涉及到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是极其复杂的,目前,人类已经有部分可以部署的减排工具,但是还没有掌握所有工具,实现“零碳”需要大量的技术和发明创新,需要应对高成本的挑战。

 注释:碳足迹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03 基于“哈丁理论”看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思路

       哈丁理论又称“公地悲剧”理论模型(公共地悲剧或大锅饭悲剧),是1968年英国加勒特·哈丁教授(Garrett Hardin)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一文中首次提出,他指出过度开发公共资源会导致市场失灵。

 

     公地如同一片公共开放的草原,牧民可以在上边放牧,从牧民自身的角度多养几头牛比养一头牛投入的成本低,收益更大,多养几头牛可以在草原上自由的吃草,每个牧民都有此类的想法,所以草原上的牛越来越多,牧区中牛的单位收益下降,牧草越来越少,不够养活那么多的牛,导致牛都被饿死,牧民颗粒无收,这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

 

       通过“牧区养牛”的示例,可以看到哈丁提出的the commons是指公共资源,包括土地、公共水域、空间等。赫尔曼·E.戴利所称的“看不见的脚”,“看不见的脚”导致私人的自利不自觉地把公共地的利益踢成碎片。哈丁的本意也在于此,针对如何防止公地的悲剧,哈丁提出的对策是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甚至政府强制,而不是私有化。基于哈丁理论思考如何达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的达成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动。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巴黎协定》于2015,由196个缔约方一致通过的,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了安排,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内”。

 

       碳中和是各国应该共同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论和实践来推动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同时,碳中和是机遇,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增长(气候经济)。我国农业正在通过低碳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践行“碳中和”。

 

04 农业通过低碳农业实践“碳中和”

     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低碳农业的推广是缓解世界资源压力、保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也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低碳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等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发展农村新能源等来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农业,当前世界农业化、工业化等所释放出的温室气体约达150亿t碳,但低碳农业的大力发展可抵消80%甚至以上农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2]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以减少碳排放、 增加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土壤 有机质含量、 做好病虫害防治、 发展农村可再生能 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实现高效率、 低能耗、 低排放及高碳汇的农业[3]。

 

     生态农业是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农村地 区逐渐探索和推广了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国家农业部 2002 年征集并筛选了生态农业模式,2003 年开始推广十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如北方的 “四位一 体”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南方 “猪—沼—果”生态模式、生态 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 式及配套技术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等,获得了很好的农业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低碳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4] 

  

     亚太环境保护协会 2009年4月授予联合国 “全球生态 500 佳” ——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亚太 (国际) 低碳农业奖 [5]。河横村长期以来坚持发展绿色经济、 低碳农业及乡村生态旅游, 致力于按照绿色产业标准规范产业行为和进行生产加工, 以 “河横” 大米、 “三泰” 酱菜、 “如春” 蛋品、 绿壳草鸡蛋为代表的系列农产品深受消费者赞许。

 

     其经验有3个方面:首先是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推广了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新技术。其次是发展生态农业。专门聘请南京农业大学编制了发展总体规划,建设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区、休闲观光区及科研示范区等5大功能区。第三是建设生态村庄。目前建成生态小区,景观河围绕小区,区内分布滨河小道、休闲亭和景观桥,并遍布果树作为绿化苗木。

 

     虽然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低碳农业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在发展中依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理论研究和技术体系薄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政府缺乏扶持力度, 政策配套不完善;农民参与不充分, 参与积极性不高;产业化水平低;政府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缺乏消费者支持等问题。[6] 

 

     农业系统碳增汇量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与经济发展水平呈5%显著性水平的负相关 ,全国26个省市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各地区碳汇水平影响因素相关性有明显的地方特征,但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的固碳能力较高,其次为草原、果园;各省份碳源水平影响因素相关性程度有所差别,但影响碳排放水平主要是农业能源的使用,其次是畜禽饲养、秸秆燃烧和农业投入品。[7] 

  

     低碳农业的实践的问题要通过系列方法进行解决,如加强媒体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健全低碳农业法律体系,落实财政补贴和管理制度;制定低碳农业标准,规范企业和农户生产行为;控制农业领域碳排放,加大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农业碳信用交易场所,尝试开发农业碳点;拓宽生态农业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扶持力度等。

05 关于碳中和的几点对策

     第一、碳中和是整个地球村的事情。地球只有一个,不同国家的不同人群,都在共同的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碳中和是世界所有人类、全部国家共同的目标,只有全世界统一努力、协同才能够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理想。

     第二、碳中和要技术、政策和市场多体系合一推动。碳中和目标的达成要面对极为复杂的问题,复杂问题的解决 势必要通过系统化的方式,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事情,也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事情,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要协同推动,持续增加资源的投入。

 

     第三、碳中和需要个人“脱碳”意识不断提升。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为碳中和作出贡献,应该具备“脱碳”意识,减少个人的“碳足迹”,短期与长期结合、小我与大我融合。通过个体的不断推动,达到整体的成效,从现在开始逐步从意识到行为,个体加整体推动碳中和目标达成。

 

     第四、碳中和要充分发挥赋能“零碳”的数据力量。数据已经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要素,相对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数据要素是越用越多,不会减少,并且天生具有赋能“零碳”的属性,数据的产生要依托基础设施的支撑,但其作用可以提高“脱碳”效率,较少涉碳领域的碳排放。数字经济时代下构建零碳新经济。

 

 参考文献 

微信图片_20210826091048.jpg

来源:新农经济研究院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dj1NTFtW9F6xXioB-nJgQ